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1氨、铵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气液化为液氨(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C。
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
(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2[课标要求]
1.了解电解池的构造,理解电解原理。
2.能够正确书写电解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1。电解池组成“三条件”:①外接电源;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回路。
2.离子放电“两顺序”(惰性电极):
阳极:S2->I->Br->Cl->OH-。
阴极:Ag+>Fe3+>Cu2+>H+(酸)>Sn2+>Fe2+>Zn2+>H+(H2O)>Al3+。
3.电解池阴、阳极“四特点”:
阳极:外接直流电源正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阴离子移向。
阴极:外接直流电源负极—流入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离子移向。
1.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
电解装置
电解过程分析
通电前
存在微粒
Cu2+、Cl-、H+、OH-
微粒运动
自由移动
通电后
微粒运动
Cu2+、H+移向阴极
Cl-、OH-移向阳极
电极反应
阴极:Cu2++2e-===Cu
阳极:2Cl--2e-===Cl2↑
电解反应
CuCl2Cu+Cl2↑
实验现象
阴极:覆盖一层红色固体
阳极:①有气泡放出;
②闻到刺激性的气味;
③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为蓝色
2.电解的概念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3.电解装置——电解池
(1)概念: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2)构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阳极——与电源正极连接;
阴极——与电源负极连接。
②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③直流电源。
④构成闭合回路。
(3)工作原理:
①电极反应类型。
阳极→氧化反应;阴极→还原反应。
②电子流向:电源负极→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3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 ……此处隐藏1958个字……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6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高中化学第一课教案7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