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时间:2024-04-29 10:55:19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1

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ν的关系。

[讲解并板书]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师]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师]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进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板书]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一)的原理进行计算

[师]下面,我们就按上述步骤来计算下题。

[投影]例1: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讲解并板书]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1

0.1 mol n(H2SO4)

n(H2SO4)= =0.05 mol

答: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 0.05 mol。

[问]请大家口答,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生]0.1 mol。

[过渡]实际上,我们在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时,除了涉及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外,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等物理量。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换算。而换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板书]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写]

[学生板书]

[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关系,口答下列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投影] H2+Cl2====2HCl

化学计量数比

粒子数之比

物质的量比

物质的质量比

气体体积比

[学生口答,教师把各物理量的比值写于投影胶片上。它们依次是:1∶1∶2;1∶1∶2;1∶1∶2;2∶71∶73;1∶1∶2]

[师]根据化学方程式所反映出的这些关系,可以进行多种计算。但要根据题意,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从而合理选择比例量的单位。列比例式时应注意,不同物质使用的单位可以不同,但要相应,同一物质使用的单位必须一致。

[过渡]下面,我们就在掌握上述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系统、全面地学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练习]在上述例题中,计算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以下是该题的一种解法,供大家参考。

[投影]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mol 98 g

0.1 mol m(H2SO4)

m(H2SO4)= =4.9 g

答:所需H2SO4的质量为4.9 g。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认为简单的方法计算下题,要求用规范的格式、步骤进行解答。

[投影]例2:将30 g MnO2的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足量12 molL-1浓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

(1)参加反应的浓盐酸的体积。

(2)生成的Cl2的体积(标准状况)。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选出有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写于投影胶片上,以备展示]

[师]请大家分析比较以下几种解法。

[投影展示]解法一: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1

12 molL-1×V[HCl(aq)] 0.26 mo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1

0.26 mol n(Cl2)

n(Cl2)= =0.26 mol

V(Cl2)=n(Cl2)Vm=0.26 mol×22.4 Lmol-1=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二: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Cl2 + H2O↑

4 1

n(HCl) 0.26 mol

n(HCl)= =1.04 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mol 22.4 L

0.26 mol V(Cl2)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三: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mol 87 g 22.4 L

12 molL-1×V[HCl(aq)] 30 g×76.6%V(Cl2)

V[HCl(aq)]= =0.087 L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问]大家认为以上哪种解法更简单呢?

[生]第三种解法更简捷!

[师]当然,本题的解答过程上还不止以上三种,其中解法一与课本上的相同,这说明:解答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多动脑筋,多想些方法,以促使自己的思维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下面,请大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计算课本P31五、与P42二、4并与以前的计算方法相比较。

[附P31五、P42二、4,也可用投影仪展示]

P31五、4.6 g Na与足量的H2O反应,计算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H2的密度为0.0899 gL-1)。

答案:2.24 L

P42二、4.106 g Na2CO3和84 g NaHCO3分别与过量的HCl溶液反应,其中

A.Na2CO3放出的CO2多 B.NaHCO3放出的CO2多

C.Na2CO3消耗的盐酸多 D.NaHCO3消耗的盐酸多

答案:C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问]通过做以上两题,大家有什么体会?

[生]用物质的量计算比用其他物理量简单!

[师]对!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节课的目的之一,即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使计算简单化。也是我们中学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化学计算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对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学习中除了要用好上述规律外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作业]习题:一、3、4 二、3、4 三、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二、步骤

1.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 1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0.1 mol n(H2SO4)

4.根据(一)原理进行计算 =

n(H2SO4)= =0.05 mol

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说明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运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这一规律,教学中把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等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从而使同学们充分意识到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简捷性和广泛性。

参考练习

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滴入石蕊试剂后溶液是 (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

答案:A

2.在标准状况下,11.2 L CH4在足量O2中燃烧,反应后生成的气态物质所占的体积为 ( )

A.11.2 L B.5.6 L C.22.4 L D.16. L

答案:A

3.物质的量相等的Na、Mg、Al分别跟足量稀H2SO4反应,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l:l B.1:2:3

C.I:3:3 D.3:2:1

答案:B

4.相同质量的Mg和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所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是( )

A.2:3 B.1:1 C.3:4 D.24:27

答案:C

5.O.2 mol NaCl和O.1 mol Na2SO4混合,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O.2 molL-1 B.0.3 molL-1

C.O.4 molL-1 D.O.5 molL-1

答案C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