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4-10-22 19:00:19
【热门】初中地理教案

【热门】初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学会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学会运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实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三、教学难点: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展示我国长江和淮河洪水泛滥和西北(北方)地区干旱的场景。

【教师提问】这些场景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分布不均

【教师补充】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和地区分布不均也是导致我国水资源宝贵的原因之一。

【出示板书】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二)挖掘元素,建立模型

【投影图片】投影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提问】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它对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么影响?

(指导学生读图回答,加深对降水时间分布的巩固,为建立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印象做好准备)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作指导)

【教师引导】影响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水资源时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夏秋多,冬春少。

(三)思维发散,探索求解

【教师引导】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对水资源的利用有什么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结合当地实际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让一名代表发言,回答不全面的教师引导和同学补充。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调节径流,增加了水资源利用的困难等。沂水跋山水库、沂河橡胶坝等)

【投影】投影三峡水库风景图,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简要介绍三峡的功能,在班内交流,建立水资源时间分布特征联系实例加深水利设施在水资源利用中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承转】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征呢?

【投影】水资源空间分布图

【教师引导】对照图分析讨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学生回答】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知识,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则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样可以达到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教材将“气候复杂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的最后,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知识的迁移、总结、运用和提高。

从整节教材的编排看,前两部分重在对单一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的介绍,第三部分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编写的理念。

内容点析

1.关于我国气温的特点,教材从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特别突出了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正文 ……此处隐藏27853个字……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动4、5题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15

对于刚刚从小学走上初中的学生来讲,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课对学生的来讲就更为重要。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以疑激趣

教学片段一:(同步展示图片)——

教师问: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人们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

学生1:他们那地方很穷,修不起房子。

学生2:不对,沙特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穷。

学生3;老师,是不是因为那地方环境优美,住在屋顶可以尽情地欣赏周围的风光,站的高,看的远。

学生4:不对,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师:同学们,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学习地理,学好了你的知识自然就丰富起来了,你就能解释了这些奇怪的现象。

学生们:老师,我们现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

老师:好吧,请同学们看地图,沙特阿拉伯位于热带、-带地区,终年气温很高;气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学生们:啊?原来如此呀!

教学片段二:——

老师问:来自非洲东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经常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他们没有鞋子穿,已经练出了赤脚走路,所以跑起来快。

学生2:不对,没有鞋子穿与跑的快没有关系。

学生3: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常追赶野兽练出来的。

学生4:是不是因为他们经常没有水喝,锻炼出了忍饥挨饿的本领,在跑步中不觉得渴、饿。

老师:大家思维很活跃,老师感到很是欣慰,不过,你们说的还是没有科学的依据,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学好地理。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为什么。请看图,非洲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含氧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这也是来自东非高原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通过探究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学习地理这门课好不好呀?有趣没趣呀?

学生:好,很有趣。

评析:

教师提出了一些的问题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疑激趣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老师让学生先七嘴八舌地发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谈话、聊天的形式来和学生对话,体现了师生关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方法

教学片段:

教师问:同学们,既然地理课能让我们内知道很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地理课呢?

学生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2:及时做作业和复习

学生3:上课认真听讲,不说小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学生4: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日晒网。

教师;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现象,你还的必须首先知道它们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去分析产生一些现象的原因,对不对呀?

学生们:对

学生5:老师,像我国南方为什么就热,北方为什么就冷,这要看地图才能分析出来。

学生6:为什么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人烟稀少,这也的看地图就能分析出来。

学生7:如果不看地图,我们就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美国在什么地方。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学习地理离开了地图,就等与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想学好地理的确需要大家做好课前语系、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你们说的这些道理是学习每一门课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学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得重视学会读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评析:

长期以来,所有的课程的学习都好似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一言堂,根本没有学生发言的权利,以上对话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课堂充满了民主的气氛,从对话中也能感到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那种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陈旧的观念在这里荡然无存。

案例反思:

本课以“聊天”、“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尽量利用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维、积极发言,学习有兴趣。坚持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的思维在前马脚市的点拨在、评价在后”的原则,使学生树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热门】初中地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